銅鼎的起源
銅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,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。夏商周及秦漢延續(xù)兩千多年,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。春秋中期至戰(zhàn)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,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,其后實用意義逐漸減弱,成為權勢的象征物。
那么鼎是什么樣子的,又是做什么用的呢?《說文》里釋義為“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”意思是“鼎有三只腳,兩只耳朵,是調和各種味道的珍貴的器物”。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,作用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鍋,用來燉煮和盛放食物。后來出現(xiàn)了更加堅固耐用、導熱更快的青銅鼎,用途也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,漸漸變成了一種祭祀用的禮器。
鼎成為國之重器源于一則故事。相傳大禹曾鑄九鼎,象征華夏九州。經歷夏商周三代成為傳國重器,類似于我們熟知的傳國玉璽。到了春秋戰(zhàn)亂,凡有諸侯詢問九鼎下落和重量的,大多有窺伺周王朝的野心。這也就是成語“一言九鼎”和“問鼎中原”的出處了。
在封建王朝時期對銅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制度,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,卿大夫五,元士三也”,自夏朝起,鼎便是禮治天下的象征。直至戰(zhàn)國末期,秦國拉開了法治天下的序幕,鼎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意義逐步弱化,但它所承載的華夏之禮卻延綿至今,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。
直到現(xiàn)在,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,很多標志性的地方都有鼎的身影,例如為慶賀聯(lián)合國50華誕,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(lián)合國總部,向聯(lián)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——世紀寶鼎。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,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(qū)贈送“民族團結寶鼎”,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,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(yè)鼎盛發(fā)展。此舉意義深遠,文化內涵豐厚。
推薦產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銅關公雕塑款式和擺放
- 體育運動雕塑在校園中有著怎樣的作用
- 校園雕塑的作用
- 作為設別系統(tǒng)的城市雕塑
- 廣場雕塑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
- 雕塑的價格相差的原因
- 適合安裝在校園雕塑有哪些
- 銅雕塑中的紅銅和黃銅有什么區(qū)別
- 雕塑廠家如何設計以城市為主的主題性雕塑
- 校園雕塑廠家在制作校園景觀小品時的設計要求